一直以来,人际交往中,我总是感到不舒服和不自在,一边希望能够和人谈笑风声,一边又总是胡思乱想和逃避。一直以来,我认为这是因为内向,因为不擅长社交,因为社恐。
然后一些特殊的原因,我与外界失去联系,约有三年时间没有社交。
又因为一些原因,我开始恢复与外界的联系,同时到来的,也有社交。
于是曾经让我感到头疼的事,再次找上门来——渴望社交,又害怕社交。
今天发生一件事,让我豁然开朗,让我有了马上记下来的冲动,于是有了这篇文章《去彼取此——人际交往篇》。
事件是这样的。
我在朋友的公司里办公,他们的公司里来了一位同事,……
吃饭时,我在想还好没喊人一起来,太尴尬了。然后不知怎地,想到为什么吃饭这样一件简单的事,我也要顾及这么多呢?不管对方是答应还是拒绝,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,我为什么要如此的纠结和迟疑呢。
我直接问不就行了吗?
于是照惯例开始分析自己,我觉得这可能是一种期待,如果我问对方了,那么我期待对方答应,然后我会幻想两个人吃饭比一个人吃饭更美好的场景,于是这个期待变成一个资产了。如果对方拒绝了,就意味着到手的资产丢了,于是内心很害怕被拒绝。
另一个原因是,害怕自己的请求会打扰对方,让对方为难,从而让自己的形象在对方的心里下降,而不犯错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去做。
于是基于这两种心理,让我出现既想约对方,又害怕约的矛盾心理。
再深入一点,这两种心理都是为自己的选择预设结果,本质上是一样的,都是害怕失去未来可能会得到的东西。
换个直白的说法就是:我都约你了,你还不答应,那我不是亏大了。
大概就是如此。
想通这点后,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,我忽然发现,约吃饭真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了,而这样一件事,在过去十几年里,让我犹豫徘徊了无数次,浪费了很多时间,烧死了无数的脑细胞。
吃完饭后,正当我为自己的分析而感到高兴的时候,一个巨大的可怕的想法浮现脑海。
或许,我并不是很想约对方,只是我一厢情愿的认为对方希望我去约他,如果我不去约他,会让他感到失望,但我又想表现的正常点,不要那么自以为是,所以就出现想约又不想约的矛盾心理。
卧槽!变态。
顺着这个想法延伸下去,就是对方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我约他,等着我去约他。
卧槽卧槽!
我被自己的这个想法惊着了,也恶心到了,我把自己当成什么了,我又把别人当成什么了。我不知道这是真实的想法还是虚妄的幻想,但这个想法让我感到害怕。
我不想自己成为这样的人。
这便是“去彼取此”在人际交往中的含义——关注自身需求,关注自身感受,关注当下,不要去期待或幻想彼时彼人彼地。
不要担心拒绝他人可能出现的后果,也不要期待他人的回复,更不要去幻想他人的想法。
去彼取此。